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食用菌栽培污染控制,综合分析是关键

    信息发布者:倪爱贞
    2017-06-01 11:21:13   转载

    偃师市农村信息网


    污染率是指在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,由于受到杂菌、病虫害污染的栽培包数占当批总投入包数的比例。影响污染率的具体因素包括生产工艺的高低、环境参数控制的得当、技术力量的强弱,管理精细程度的深浅等因素。

    人工种植食用菌生产过程主要分为:菌种生产、配料搅拌、装袋、灭菌、冷却、接种、培养、搔菌、生育、采收包装10个阶段。在上述前9个生产阶段均可能对栽培袋造成污染。

    食用菌栽培污染控制,综合分析是关键

    食用菌生长过程中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发生诸如绿霉、青霉、曲霉、根霉、毛霉以及细菌等杂菌污染,高温季节尤为严重。正常情况下,污染率在5%以下,要是工厂化栽培企业的污染率皆控制在0.1%。如果超出了这一范围,就需要我们查找原因,一般可从污染时间来分析加以研究和解决

    一、如果在4--5天前后出现的污染,而且比较集中在一起:

    (1)灭菌不彻底

    这一原因导致污染发生的特点是污染率高,发生的早,污染出现的部位不规则,培养料的上中下各部均出现杂菌。这种污染常在培养3-5天后即可出现。影响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有:

    ①关键是把锅内冷空气排尽,否则,锅内不能达到饱和的蒸汽压,灭菌的温度也达不到要求。

    ② 培养料性质的影响培养料中应避免出现“夹心料”(即培养料中含有未吸水的干料)。灭菌锅内的蒸汽对夹心料的穿透能力较弱,容易出现灭菌死角,达不到灭菌的目的。

    (2)菌种带杂菌

    如果菌种本身不纯菌种接种后没有及时发现,让菌丝覆盖过去,“藏”在菌丝下面,依然也在繁殖。我们接种时,也就将污染的菌丝分接入栽培包,由于含有污染的菌丝,所以很快就繁殖,几天之后就出现了污染。污染特点是:集中在一起的菌包都出现污染,而且污染的部位在菌种接种块处,污染出现较早,接种3-5天即可出现。

    (3)原材料品质

    原材料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,规模化种菇导致原材料的紧缺,大量的伪劣原材料开始投入到食用菌生产中去,为了降低成本,很多栽培企业和菇农开始调整配方,降低培养料中的营养比例。

    二、如果在8--9天前后出现的污染,出现的污染是零星出现的,不是过于集中,杂菌在培养料表面生长,一般发生在菌袋开口处以及接种处。

    (1)预冷室

    本来经过灭菌后的菌袋已经达到了无菌状态,但由于灭菌锅附近卫生条件很差,单位空间杂菌浓度很高。一旦灭菌后,过早开锅,锅内外的温差过大,袋内外气压差,就很容易产生倒吸现象,杂菌分生孢子很容易进入袋内,导致污染。在冷却过程中,随着温度的降低,袋内气压降低,冷却室如果灰尘过多,杂菌孢子基数过大,杂菌孢子就很自然的落到了菌袋的表面,而且随内外气压的动态平衡向袋内移动,当棉塞受潮后就更容易先在棉塞上定植,或等待接种操作时随手的碰触而落进袋内。当菌袋外附有较多的灰尘和杂菌孢子时,就会成为接种操作的污染源。

    (2)接种室

    接种操作不规范引起培养料污染的特点,是杂菌在培养料表面生长,一般发生在菌袋开口处以及接种处。比菌种带菌和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发生稍晚,一般接种后8天左右出现症状。接种操作的污染源主要是接种室空气和菌袋冷却中附在表面的杂菌,有的接种操作人员自身洁净度不良,也是很重要的污染源,违反接种无菌操作规程等都是接种操作的污染原因。接种过程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尽量少走动,少搬动,不説话、尽量小动作、快动作,以减少空气震动和流动,减少污染。

    (3)培养室

    培养室不洁净、空气不流通、室内潮湿,也可感染杂菌。这种情况下污染率相对较低,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,污染率会逐渐增加。大量污染出现比较晚,一般在接种10天后出现。接种后特别是反复检查,只提住塑料塑料圈,习惯动作,导致袋口塑料薄膜上下运动,产生气压差,导致污染,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越检查越污染。

    食用菌栽培工厂出现大规模污染,不但会影响食用菌的产量,也会影响食用菌产品的品质,从而影响售价。污染率越低说明投入相同数量的栽培瓶所最终得到的良品数越高,也说明杂菌控制水平越高,相同投入下产出越高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